close

泰國華商的角色流轉:從二戰到今日

2015/10/15 13:11:00 徐子軒

 

華裔泰人在戰後泰國的不可或缺性,他們或基於身分認同、地緣經濟等考量,在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發展上貢獻,也讓泰國的力量在亞洲擴張。 圖/路透社

分享
 

 

二戰初始,泰國利用地緣政治位置,在軸心與同盟國之間,一度取得中立的緩衝地位。但英軍在馬來半島節節失利,泰國被迫作出選擇,與日本簽訂條約,同時也成為大東亞共榮圈的一員。終戰七十年後的今日,日泰雙方早已恢復密切關係。日本仍舊是泰國最大的逆差國,這個數字已經來到140億美元(2014),緊追在後的是137億的中國,很有可能在今年過後,日中兩國的排名便會對調。貿易版圖的更迭,涉及很多因素,但本文主要聚焦在華裔泰人發揮的影響力。華裔泰人在戰後泰國的不可或缺性,他們或基於身分認同、地緣經濟等考量,在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發展上貢獻,也讓泰國的力量在亞洲擴張。

 

▎雙重身份:華裔的認同與被認同

 

20世紀初期,到南洋打天下的華裔/華僑,由於刻苦耐勞且較具生意頭腦,在米、鹽、橡膠、零售等領域都有傑出的商業表現,也讓東南亞各地的原生土著起了戒心。

 

隨著西風東漸,散播主權民族國家概念,泰國在1932年成為君主立憲國,民族認同高漲。這時期雖有華裔加入革命,協助現代泰國成形,然而根據1909年清國的《大清國籍條例》與中華民國的《中華民國國籍法》,華裔泰人只要父母雙方為中國國民,即可被承認是中國國民;而肇因於他們的「雙重國籍」,泰族人並未完全對華裔放心。

 

1930年代,中國積弱不振,泰族人並不擔心中國會藉由華裔對泰國不利,而是擔心在商業方面取得優勢的華裔群體,是否會出賣泰國利益給「母國」?從1910到1930年,估計華僑匯款每年至少2,600萬美元回中國,其中大約兩成來自在泰國為數眾多的潮汕移民。於是在1930年代後期,泰國政府推行「唯泰主義」(Ratha Niyom)的泰化運動,企圖確立華裔的國家認同,並把華商手中大筆的經濟資源都留在泰國。

 

華裔的身分問題有多嚴重?泰國在1947年的人口調查指出,當年總人口約為1,760萬,擁有中國國籍者(領有中國核發證件)約為47萬;若以血緣計,則超過百萬。從40年代到60年代,推估華裔約佔10%人口。而一項1960年代針對曼谷居民的調查指出,在50歲年齡層裡,有將近4成的人擁有中國國籍;40歲的年齡層裡,有3成2的人擁有;30歲年齡層裡,則有1成6。

 

人數是一個問題,人心又是另一個狀況。在戰後,全球旋即進入兩極對立的冷戰格局。東南亞的民主陣營面對世界最大(領土不時調整)的共產集團,再加上赤化風潮日盛,中南半島籠罩在戰爭陰影下,讓東南亞各國更猜忌境內華裔的動態。

 

 

1930年代後期,泰國政府推行「唯泰主義」的泰化運動,企圖確立華裔的國家認同,並把華商手中大筆的經濟資源都留在泰國。 圖/路透社

分享
 

 

▎華商的生存之道

 

這樣的時代脈絡,使華裔泰人受到相當程度的壓抑,卻也造就了海外華僑的生存之道。

 

在20世紀初期,初到泰國的華裔確實有著強烈的身分認同。例如日後成為泰國首富謝氏家族(Chearavanont family),第一代的謝易初乃是廣東澄海人。他以種子為工具,在曼谷打下了一片天地,最後仍回歸故鄉,在共產中國建立後還當過政協委員。其四子便取名為正民、大民、中民、國民(正大中國),老四謝國民(Dhanin Chearavanont,2015年全泰首富,全球富豪榜排名第81位)為正大集團(Charoen Pokphand Group)掌門,更是當今紅頂商人。

 

不過,更早期的華裔移民大多泰化。如推動泰日同盟的鑾披汶元帥(Phibunsongkhram),即是廣東華裔第三代混血,在政治認同上忠於泰國;如謝氏家族此類,為中國共和國體建立前後期的移民,在情感上仍接近中國。但大多數華裔既然遠渡重洋,自是希望能找新天地安身立命,且華裔對於政治普遍較為冷感,亦不願節外生枝。

 

在二戰日本佔領泰國期間,泰族由於和日本的協約,必須支援日軍,也和部分華裔形同水火;國民黨或共產黨的次級組織,又紛紛於泰國境內活動,終於在1945年爆發泰國版的「228事件」,也就是耀華力路等一系列事件。

 

這一系列事件其來有自:1930年代後期的泰化運動,針對華裔採行了多種同化措施。例如在經濟上推動一些法令,對外國人多所監督限制,許多同化未深的華裔或初來乍到的華僑,都深感委屈,甚至不滿。然而基於現實生存考量,華裔必須要更具彈性,最明顯的例子是,部分華裔已褪去中國民族主義的影響,與日商合作生意,不過大多數的華裔還是堅持反日立場。當日本投降後,許多華裔/華僑大肆慶祝,他們歡欣鼓舞的態度顯得相當微妙。一方面,作為泰國國民,就某種程度而言乃是戰敗方,另一方面,華裔以戰勝方的中國國民自詡,在泰國土地上屢屢揮動青天白日旗,挑起了泰族人最敏感的神經。

 

 

二戰期間,泰國政府與日本合作密切;圖為泰國前總理披耶帕鳳1942年作為特使與東條英機在東京會面。 圖/維基共享

分享
 

 

▎華人:是泰國人,不是中國人

 

在太平洋戰爭告終的前夕,1945年8月14日,泰華喋血鬥爭突然引爆,衝突連綿數月,直到12月底方告結束。初步統計,華僑死傷逾200人,損失財物超過450萬銖。

 

可以說二戰期間日軍的入侵,意外成為了壓制泰華緊張的安全閥;亦有華裔「聯日抗泰」,嘗試利用日本的力量拉高地位。但之後日軍的撤退,卻又成為釋放泰華對立的觸發劑,讓華裔「忘了我是誰」,忽略自己身處國家的境地,更忽略泰族的心情。

 

此類種族衝突是積怨已久的結果,泰國政府卻認為,耀華力路等系列事件均是「華裔不法份子」在幕後操控。一面倒的立場,當然不為受欺的華裔接受。他們向母國求援,但當時中國國民政府只能以有限的外交方式聲援,因為國民黨正苦於國內動盪,以及旋即而來的內戰,無暇他顧。從此之後,華裔才開始思考真正地融入泰國。

 

戰後華裔泰人的身分問題,一直難解,直到1975年泰國與共產中國正式建交,雙方建交公報裡載明「任何中國籍或中國血統的人,在取得泰國國籍後,都自動失去了中國國籍」,才獲得永久性解決。

 

即使如此,部分華裔泰人仍以中國血統為標誌,特別是富商巨賈們,不僅表達自己的。在富比世(Forbes)2015泰國富豪排行裡,前10名有6人為「顯性」華裔(即有中文姓名)。他們多來自廣東、海南等地,掌握了泰國飲食、地產、金融等行業的命脈。商人運用華裔身份有其策略考量,一般平民則幾乎已泰化完整。許多人都放棄中文姓名,第二代、第三代也不懂中文,有的頂多會聽些簡單潮州話。易言之,泰化和外交的結果可謂成功,華裔不再是中國人,但這不代表華裔與中國完全斷絕往來。身份的轉換固然有助於他們融入泰國,但對於故土的認同,也直接推進了泰中關係。

 

 

 

直到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,才漸漸出現投資風潮,到1990年代中期,華裔泰人的投資大約佔全體華僑的三成多。 圖/路透社

分享
 

 

▎衣錦還鄉:泰國華商反攻大陸

 

二戰後不久又爆發了韓戰,當時聯合國決議對共產中國實施禁運制裁,隨後加入反共陣營的泰泰國,也在1959年發布53 號革命宣言(Revolution Announcement Number 53),宣布禁止與共產中國的貿易。不過,一些華裔仍舊透過各種管道,向中國匯入款項,或是物資。有時或基於對於共產革命運動的疑惑,如大躍進,而暫停匯款。但部分華裔仍對中國有特殊情感,掙扎著從百廢待舉的廢墟中站起,也不忘照顧故土流離失所的鄉親。

 

冷戰期間華僑對於故鄉的資助未曾停歇。俟美中建交,共產中國正式擺脫戰後體制與冷戰束縛,它不再是竊據大陸的軍事集團,也不是蘇聯的小老弟,使華僑更有回鄉理由,以廣東潮汕地區為例,在1950、1960年代,靠僑匯生存者約佔總人口可能將近5成。

 

即使有大筆的款項進入中國,多數的華裔泰人仍是以泰國為根基發展,匯款性質偏向於救難扶助、造橋鋪路等,是以「衣錦還鄉」的姿態高調回歸;屬於投資者只有極少部分。

 

 

直到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,才漸漸出現投資風潮。1990年代中期,華裔泰人的投資大約佔全體華僑的三成多,一度位居東南亞首位。最突出的例子當屬前述的謝氏家族,在1970年代據說曾響應國民黨政府號召,在風雨飄搖之際投資台灣,也就是日後著名的「卜蜂集團」。同時,謝家亦不忘兩邊押注,當深圳特區一成立,他們便成為天字第一號的中外合資企業。

 

 

#1 謝國民:身價144億美金。 廣東澄海;正大集團掌門人。

分享
 

#2 蘇旭明:身價130億美金。 廣東汕頭;TCC集團,釀酒業起家。

分享
 

#3 鄭氏家族:身價123億美金 海南文昌;中央集團,建設、百貨業。

分享
 

 

隨著中國入世,國力大幅提升,世界對中國的期待,不再是工廠更像是市場。華裔泰人同樣注意到這些變化,從挹注母國變成投資中國。依照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(UNCTAD)的資料顯示,泰國進入中國的資金(FDI)由2001年的1,000多萬美金,到2012年的近6億美金,成長幅度約60倍。

 

如泰國中央集團(Central Group)的鄭氏家族,第三代的鄭昌(Tos Chirathivat)便以尚泰集團為名,進入中國布局老本行的零售業。鄭家在2006年於中國杭州建立第一家百貨公司,跟著在瀋陽、成都等地都開設商場,不過可能因為水土不服,尚泰集團的四家百貨已於今年(2015)全數歇業。當然也有繼續勇往直前者,今年正大集團嘗試突破政治圖騰,與日本的伊藤忠商事(ITOCHU Corporation),合股成立新公司,入主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,等於泰日中三方在中國市場展開戰略協作經營,對泰裔華人來說,也是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。

 

 

#4 許書恩:身價96億美金 海南文昌;紅牛集團,飲料與體育事業。

分享
 

#5 李智正:身價47億美金。 廣東汕頭;金融、媒體、房地產集團。

分享
 

#6 侯業順:身價40億美金。 廣東汕頭;泰國人壽集團。

分享
 

 

中國在近年分別取代日美,成為泰國最大的貿易夥伴,泰裔華人則扮演了泰中橋梁的關鍵性角色。戰後七十年來,這個特殊的群體秉持著唐山到南洋、準備客死異鄉的冒險精神,開創了一個又一個的傳奇故事。至此,華裔泰人不再只是傳統「筷子網絡」(bamboo network)的一員,而是擁有足以影響亞洲經濟結構的能動者。

 

http://global.udn.com/global_vision/story/8663/1128741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rica到曼谷 的頭像
    Erica到曼谷

    泰國房地產 曼谷房地產 Erica

    Erica到曼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